老年人因为年事已高,抵抗力相对较弱,而且适应能力降低,反应也日渐迟钝,稍遇劳累,需更多的时间休整恢复,所以,注意生活起居的调摄,是关系到退休后能否有效地防御疾病的侵袭、消除精神及机体的疲劳和恢复旺盛精力的头等大事。
退休后生活节奏的安排,总的原则是必须符合老竽人的生理特点,必须科学合理,既不能过于紧张,过于刻板,又不能毫无规律,不作安排。具体地说,在劳逸适度、卫生习惯、居住环境、睡眠时间,以及衣着、浴身等方面都应引起充分的重视。
1.劳逸适度必要的脑力劳动和躯体运动,是退休后享受生活乐趣、维持精神和体力旺盛不衰所必须。但是,退休后由于功能减退,容易疲劳,体力和脑力的劳动应该适当,切勿超过力所能及的程度;而且,还必须注意劳动后的休补和调养,否则就可能因过度疲倦,“劳伤”致病。中医学历来强调劳逸适度的老年保健的重要性,认为只有做到“行不疾步、耳不极听、目不极视、坐不至久、卧不极疲”以及“量力而行,勿令气之喘,量力谈笑,方得欢通,不可过度”等,才符合人的正常生命规律,有利于健康长寿。而无论是过劳,还是过逸,都于心身健康无利。
2.起居有常老年人退休后,当务之急应该是对未来的生活作出安排,其中包括建立适合于自身特点的科学的作息制度。
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是宇宙间的普遍现象。从天体运行到人体的生命活动,都遵循着一定的周期或节律而展开。规律的生活作息能使大脑皮层的调节活动形成有节律的条件反射。退休后,退休前的生活规律已不存在,生活节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,如果不尽快适应新的生活,养成与退休后生活相适应的作息习惯,将不利于机体内规律性调节活动的再次形成,于心身健康十分不利。
老人退休后应该主动地安排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,培养有规律的生活习惯,做到每日定时睡眠、定时起床、定时用餐、定时工作学习、定时锻炼身体、定时排大便、定时洗澡等。根据时间医学的观点,井井有条的生活安排,能使人生机勃勃、精神饱满地工作、学习,维持人体心理、生理功能的正常无恙。